•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从严把关,让医疗科普更靠谱
    发布时间:2025-08-07 15:47:22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平台从严把关、公众提高鉴别力,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质疑。

      “伪科普”大行其道、圈走流量,容易挤压真科普的网络生存空间。基于对医生专业身份的信任,公众往往愿意相信相关科普信息。但如果这些信息是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伪科普”,很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用药。患者既花了钱,又伤了身,危害不小。

      如何让医疗科普更靠谱?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守护公众健康。

      提升从业者素质和公众鉴别能力很重要。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和专家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提供更加专业的科普技能培训,让科学权威的医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触达公众。公众也不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信息鉴别技巧,比如,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等,让“伪科普”无处遁形。

      监管者拿出实招,对行业进行规范整治。

      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应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这些举措为解决医疗科普乱象提供依据,给医疗科普念好“紧箍咒”。

      平台也要当好“守门人”,严把内容关。一些平台资质审核不严、技术过滤机制不完善,使医生跨专业开展科普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不具备资质的人成为医疗科普领域的“网红”。进一步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对医疗短视频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健全的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同时,还可以尝试优化推荐机制,优先推送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内容;提升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或短视频话术,设立便捷的举报通道,对违规账号及时封禁……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安全是底线,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