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健康科普
    崴脚后冰敷还是热敷?运动损伤康复的“RICE原则”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6-30 16:56:34      来源:大河健康网       点击:

    打篮球落地不稳、跑步时踩到坑洼,甚至日常穿高跟鞋崴脚……踝关节扭伤的剧痛总让人措手不及。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千万人遭遇运动损伤,其中踝关节扭伤占比超40%。面对肿胀的脚踝,冰敷还是热敷?这个选择题背后,藏着科学急救的黄金法则——RICE原则。

    第一步:Rest(休息)—— 停止“伤害”的持续

    崴脚后,很多人会强忍疼痛尝试走路,甚至认为“活动一下就好了”。事实上,继续运动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加剧,肿胀范围扩大,甚至引发韧带撕裂。正确做法是:

    立即制动:立即停止行走或运动,通过他人搀扶或单脚跳脱离运动场地,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避免患肢承重。

    观察症状:若出现关节畸形、无法站立或剧烈疼痛,需警惕骨折可能,切勿强行处理。

    第二步:Ice(冰敷)—— 冷疗的“黄金48小时”

    冰敷是急性期控制肿胀的关键,但操作需严格遵循“三原则”:

    时机:受伤后立即冰敷,每2小时敷15~20分钟,持续48~72小时。

    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镇矿泉水),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发冻伤。

    禁忌:切勿用冰块按压超过20分钟或间隔时间过短,否则可能加重损伤。

    为何不能热敷? 急性期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毛细血管—渗出,使肿胀如同“发面馒头”般加剧。此时应以“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为目标。

    第三步:Compresson(加压包扎)—— 给肿胀“上锁”

    弹性绷带是控制肿胀的“隐形盔甲”,但使用需技巧:

    力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过松则失去效果。

    范围:从脚踝前方开始,从远端向近端呈“8字”包扎缠绕至小腿,重点加固足踝外侧(扭伤高发区)。

    时间:白天持续包扎,夜间可松开促进血液回流。

    第四步:Eleaton(抬高患肢)—— 让血液“回流”

    平躺时将脚踝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约20~3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夜间睡眠可在小腿下垫枕头,避免长时间下垂加重肿胀。

    冰敷VS热敷:时机决定效果

    急性期(48小时内):冰敷为主,配合加压和抬高。

    亚急性期(48小时后):若肿胀稳定,可改用热敷(40~45℃湿毛巾)促进淤血吸收,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康复期:热敷后配合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勾脚、划圈),避免僵硬。

    三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忍痛活动”:强行走路可能导致韧带松弛,形成习惯性崴脚。

    “立即涂红花油”:活血类药膏会扩张血管,加重急性期渗出。

    “坚持热敷”:72小时内热敷会使肿胀加剧,延缓恢复。

    何时需要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拍片排除骨折:

    完全无法承重或行走

    脚踝畸形、骨头异响

    肿胀持续不消或疼痛加剧

    皮肤发紫、感觉麻木

    RICE原则是运动损伤的“急救手册”,但并非万能。科学处理能缩短恢复时间,而盲目自信可能让小伤拖成慢性病。记住:疼痛是身体的“求救信号”,理性应对比“硬扛”更明智。从下一场运动开始,给踝关节多一份保护,让每一次跳跃都安心落地。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