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医药院校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为抓手,聚焦制度牵引力、服务支撑力、文化浸润力、协同治理力“四力协同”核心路径,统筹推进党建统领深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浸润强化和协同治理提效,加快建成符合时代要求、彰显中医药特色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
制度牵引力:构建党建引领新体系
制度牵引力是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走深走实的根本动力,是构建社区育人体系的首要保障。
优化四级联动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因地制宜,将党组织建在学生宿舍楼栋,设置党员服务站和“党员示范宿舍”,形成“党委—学院—社区—寝室”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构建“1+N”组织架构,以党员责任区制度推动党组织力量下沉社区,使党建触角覆盖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党组织社区全覆盖,增强学生社区政治育人功能。
推动工作队伍下沉。中医药院校党员干部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常态化开展“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等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答疑解惑。辅导员、班主任要坚持深入宿舍,以走访、谈心等形式,实现思想引领从“贴标签”向“进人心”转化,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在推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社区的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整合党团先锋力量。中医药院校要积极推动党团组织在社区网格内设岗定责,设立党员先锋岗、团员示范岗,构建“党员+团干+楼层长”网格育人体系,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宿舍治理、志愿服务、思政宣讲等活动,增强学生思想自觉与行为自律,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核心作用。
服务支撑力:打造育人保障新生态
服务支撑力是思政教育可感、可及、可信的物质保障,是学生认同教育内容的现实基础。
搭建智慧服务平台。中医药院校要探索设立社区学生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心理咨询、奖助申请、学业指导、事务审批等事项,通过智慧终端与窗口平台融合,实现服务事项“集中办、马上办、一窗通”,学生在宿舍楼内即可完成全部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多受益,形成多元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智能服务模式,提升校园服务效能。
完善成长支持体系。中医药院校要构建由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和朋辈助教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成长支持网络,以推行“成长帮扶计划”和实施“导师面对面”“朋辈夜话”等活动,在学习、就业、心理和科研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从而提升育人服务的层次和温度。
创新诉求响应机制。中医药院校要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模式,设置公寓楼栋响应员和学生事务督办机制,保障学生反映问题24小时内响应。在学生社区设置自助打印区、取餐点和快递柜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双重需求,形成“校园即家园”的社区感知体验,增强学生对学校服务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文化浸润力:探索专业育人新路径
文化浸润力是思政育人实现价值认同和精神塑形的深层支撑,是社区思想氛围的灵魂。
营造中医药文化场景。中医药院校要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建设“药香楼宇”“经典书角”“草药园区”等空间,实现中医文化视觉化和沉浸化表达,以经典组方药名为公寓楼宇命名,配套公寓文化墙、展览区和中药认知图谱,多元化打造中医药文化场景,营造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文化生态,提升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感染力。
设计专业特色活动。中医药院校要多元化推动“红色教育+专业文化”融合,在学生社区积极开展“中医诗词大会”“红色医史讲堂”和“党史演讲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参与体验,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表达方式,使文化育人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变“被组织”为“主动参与”。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中医药院校要持续探索“一楼一品”和“一院一策”等特色文化育人路径,打造具有专业辨识度和学生参与度的社区文化IP,逐步形成学生社区文化育人活动品牌,积极打造可持续运营机制,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制度化、项目化管理,实现文化育人活动从“项目制”向“系统化”转型。
协同治理力: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协同治理是思政教育体系化、系统化落地的保障,是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关键制度基础。
构建管理责任链条。中医药院校要探索建立“党委统筹、职能部门参与、院系推动、社区落实”的四级管理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积极构建学生社区建设多方协作工作机制,以“党组织—辅导员—党员—寝室长”四级联动机制为抓手,推动各级各类协作力量进驻学生社区,将思政育人工作深度嵌入社区网格。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医药院校要积极设立学生社区自治委员会、服务团和志愿队等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设计和社区规划等事项,积极发挥学生建言献策的主人翁精神,促使学生从“育人对象”转变为“育人主体”,增强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组织治理能力,提升学生社区自治工作水平。
优化运行反馈机制。中医药院校要探索建立“问题提报—多方响应—责任交办—过程监管—结果反馈”的五步闭环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实施辅导员、管理人员定时轮岗或定期值班制度,学生问题也可以通过即时面谈、现场督办等方式解决,并通过运行反馈机制,将五步闭环工作机制落实落细,推动学生社区治理工作模式从“经验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
“四力协同”模式是推动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制度牵引筑牢政治根基,服务支撑夯实育人基础,文化浸润厚植专业底蕴,协同治理汇聚育人合力,力求系统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育人新体系。(张浩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