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消化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周期长、并发症风险高,科学护理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一、精准饮食管理:从营养支持到进食技巧
1.分阶段饮食调整
术前准备期:以低纤维、易消化的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每日5-6餐减轻胃负担。
术后恢复期: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过渡原则。术后24-48小时肠蠕动恢复后,先尝试温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逐步过渡至米粥、蒸蛋羹。
化疗放疗期:选择开胃食物如山楂、陈皮,避免空腹接受治疗。研究显示,化疗期间补充ω-3脂肪酸(如三文鱼、亚麻籽油)可降低黏膜损伤风险。
2.关键营养素配比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需达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鸡胸肉、豆腐等低脂高蛋白食物。
维生素与矿物质:通过南瓜、胡萝卜等可溶性纤维蔬菜补充维生素A,菠菜、猪肝预防贫血。
特殊营养补充:术后患者可每日添加10-15g乳清蛋白粉,化疗期间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如瑞代、能全力)填补能量缺口。
3.进食禁忌与技巧
温度控制:食物温度维持在40℃-50℃,避免过烫损伤胃黏膜或过冷引发痉挛。
咀嚼标准: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餐后保持直立30分钟防反流。
禁忌清单: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酒精(刺激胃酸分泌)、硬质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
二、心理干预:构建支持性社交网络
1.情绪识别与疏导
焦虑量表评估:使用HA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定期筛查,对得分≥8分者启动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纠正“癌症=死亡”等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例如,解释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艺术疗法:鼓励患者参与绘画、音乐治疗,研究显示此类活动可降低30%的焦虑评分。
2.家庭支持系统建设
家属培训:指导家属掌握沟通技巧,避免使用“坚强点”等否定性语言,改用“我理解你的痛苦”等共情表达。
三、疼痛管理:阶梯化用药与物理干预
1.三阶梯止痛原则
轻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联合物理热敷。
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配合放松训练。
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需严格监测呼吸抑制风险。
2.非药物止痛技术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皮肤,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对骨转移疼痛有效率达65%。
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每周2次,可降低30%的止痛药用量。
四、并发症预防:从感染控制到出血监测
1.感染防控体系
分餐制执行:使用公筷公勺,餐具每日煮沸消毒15分钟。
口腔护理:术后使用氯己定漱口水,每日3次,预防吻合口瘘相关感染。
疫苗接种:推荐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2.出血预警信号
呕血黑便:立即禁食并就医,出血量>500ml需输血治疗。
血红蛋白监测:每周检测1次,若持续下降提示隐性出血。
五、康复期管理:运动处方与定期随访
1.个性化运动方案
术后早期:床上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3组,每组10分钟。
术后1个月:开始散步,初始速度40步分钟,每周增加5步,目标达到60步分钟。
化疗期间:选择低强度瑜伽,避免倒立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2.随访监测计划
复查频率: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胃镜、CT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
营养评估:每月监测体重、血清白蛋白水平,若白蛋白<35gL需调整营养方案。
胃癌护理需构建“医疗-护理-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支持体系。通过精准饮食管理、心理干预、疼痛控制、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建议家属记录患者每日饮食、疼痛评分及体重变化,形成护理日志,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记住:科学护理不是被动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疾病管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