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健康科普
    感染性休克:细菌毒素引发的全身“细胞瘫痪”
    发布时间:2025-07-17 15:16:23      来源:大河健康网       点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感染,无论是感冒、肺炎还是皮肤感染。然而,当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情况就可能急转直下,甚至引发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状况——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是由细菌及其毒素等微生物产物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细胞瘫痪”,即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当细菌或其产物(如内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时,它们会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系统,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这些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的释放,这些物质作用于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影响其血液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

    具体而言,细菌毒素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体液渗出,血容量减少;同时,毒素还可能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进一步加剧组织缺氧。此外,毒素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发展迅速。常见的症状包括:

    体温异常:可能表现为高热或体温过低。

    心率加快:由于身体试图通过增加心率来补偿血压下降。

    呼吸急促: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

    血压下降:这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体征,通常低于正常值。

    组织灌注不足:表现为尿量减少、皮肤湿冷、意识障碍等。

    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如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

    三、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方法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具体来说,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明确的感染灶: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

    全身炎症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如血压明显下降,尿量减少等。

    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指标异常,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等。

    四、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措施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紧急而全面地干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控制感染: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对感染灶进行清创、引流等处理。

    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等方式来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提高血压和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

    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通过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氯化钾等药物来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给予免疫调节治疗如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来提高免疫力。

    机械通气和肾脏替代治疗:对于呼吸困难或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反应性疾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公众应加强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了解其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