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积极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理念的引领下,广东省中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实践蹚出了新路子。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兼收并蓄,更在于诊疗方案的优化整合与思维理念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省中医院经验。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我们要融合两者长处,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健康服务。”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这样理解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如何走好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也是该院建院以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启示。
技术结合:中医要利用好现代科技
广东省中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绝非简单的中医药加西医药,而是将现代医学的尖端技术内化为中医诊疗体系的延伸,为精准施治插上科技的翅膀。
该院神经大科主任蔡业峰在前沿技术上的“敢为人先”颇具代表性。早在2010年,当神经介入取栓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该院神经大科下属的脑血管病中心就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该项技术。他们并非被动等待技术成熟,而是基于对疾病病理生理的深刻理解,主动拥抱前沿技术。蔡业峰说,“这种前瞻性,让我们能更早发现血管再通后‘无效灌注’问题等技术局限,进而研发出动脉取栓续贯益气活血中药等中医解决方案。”
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积极引入并应用最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设备,不仅服务于西医的诊疗,也为中医的精准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蔡业峰介绍,在急性中风超早期,为了抢抓时间窗,他们在绿色通道西医规范评估的同时,创新性地应用树状思维模式“简化辨证”,根据神志状态、核心症状快速判断类证证型,替代传统耗时较长的复杂辨证分型,确保中医药干预能及时介入,显著提升了急救效率。这种“简化辨证”也因其条理清晰、可量化、符合临床思维习惯,成为西医师学习应用中医的便捷桥梁。
肾病科则将现代医学的诊断检查设备视为中医望诊、触诊的延伸。肾病科大科主任刘旭生表示,他们运用CT、超声波、X光等先进的检测设备,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加直观、准确的数据支持。在诊断慢性肾脏病时,医生们不仅通过望闻问切,还借助现代医学的各项检查指标,精准判断患者的病情阶段和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心血管科的专家们更是将现代医学的手术技术与中医的围手术期康复完美结合。医院引进西医心脏外科搭桥手术专家,与中医团队合作,从1997年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实现了心脏搭桥等复杂手术与术后中医康复的紧密结合。手术后,利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疲乏无力等症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病人不需要转去西医院做手术再回来,在这里就完成了中西医的全程融合管理。”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表示。
方案结合:用好能“捉耗子”的“猫”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在于疗效。在广东省中医院,各科室打破门户之见,根据疾病周期绘制“中西医接力地图”,灵活选用或融合中西医最有效的手段,追求“1+1>2”的效果,是刻在诊疗流程里的行动指南。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大科主任刘旭生将慢性肾脏病病程比作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梯式疾病轴。“在疾病早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通过体质调理控制疾病进展;当出现蛋白尿等临床表现时,采用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以西医指标控制为基础,结合中医中药增效减毒;在肾功能进行性下降阶段,突出中医‘从脾论治’的特色优势,有效延缓疾病进入透析的时间;终末期透析阶段,则运用中医药优势改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策略的选择应当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在疾病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中西医所长,或单独主导,或协同作战,最终目标是实现患者的最大临床获益,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刘旭生说。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团队合作,共同制定了专家共识,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慢病管理、分阶段干预策略以及经临床研究验证有效的中药复方方案写入指南。用西医看得懂的语言进行中医内涵的表述,为全国西医院肾病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提供了“说明书”。
家住广州的曾叔从2012年确诊慢性肾脏病3期至今,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13年来,血肌酐从最高的190μmol/L稳定在110μmol/L左右。如今的曾叔经常用自身经历普及健康知识。
这种“以患者需求调整方案”的做法,在骨伤科更显精妙。该院骨伤科面对慢性筋骨病的患者,绝大多数采用中医手法进行非手术治疗,标本兼治。少数筋骨形态和功能严重失衡者则采用手术治疗,但也有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想手术,坚持寻求中医骨伤科的非手术治疗。“面对患者的需求,我们会尽力调整方案,将手术方案做为备选,转而采用中医‘组合拳’,强调整体调治、治疗到位、治养结合等,让患者免于手术并恢复正常生活。”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院长林定坤介绍。
一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膝骨关节病患者找到林定坤,她关节磨损比较明显但还未畸形,当地医生让吃西药缓解症状。林定坤为其进行手法+功法+药物的治疗方案,不仅疼痛得以快速缓解,行走功能恢复,患者还学会了养生功法,5年过去了,患者膝关节功能依然良好。
同样,在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正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专家张海波为肺癌晚期合并脑膜转移的患者张女士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女士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创造了生命奇迹。张海波表示:“正是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让我们有底气将更多的肿瘤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中西医结合不是‘拉郎配’,而是疾病本身的需求和患者的实际获益。”张忠德表示,“要围绕疾病的难点,找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特别是西医解决不了的难点,恰好中医可以辅助解决。”
思维结合: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的“基石”
技术的叠加与方案的优化,其底层逻辑是思维的融合。广东省中医院致力于打破中西医的思维壁垒,倡导以疗效为终极目标的、开放包容的医学观。
张忠德用“灭蚊”比喻中西医思维互补:“西医像用杀虫剂,中医则打扫滋生蚊子的环境,两者目的相同,路径互补。”他认为,促进互相理解和尊重,两种思维的结合将成为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的“基石”。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前军表示,一个癌细胞长在身体内,就像一粒种子长在土壤中一样。中医的思维就是通过改良土壤,让种子(癌细胞)“水土不服”。
两种思维的落地,离不开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的支撑。广东省中医院于1998年创建全国中医院第一个大型综合ICU的历程,就是中西医结合团队搭建的过程。
首先从综合医院引进了西医专家张敏州,同时整合当时医院的中西医骨干人才如程康林、陈伯钧、邹旭等,并邀请国医大师邓铁涛、陈可冀担任学术带头人,指导急危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救治路径的探索。在名医引领,中西医结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中医院ICU已经成长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中心。
2024年底,广东省中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两所中西医领域的顶级医院将在临床、科研、教学、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表示,双方将共同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攻克疑难危重医学难题、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中西医协同科研创新,以及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更多病种上为老百姓提供汇聚中西医优势的治疗方案。
广东省中医院用近百年的探索证明: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治病为核心制定的灵活诊疗方案,是思维方式的重构与升华,为更多医疗机构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与参考。在这里,中西医的碰撞让“构建人类完美医学”不是愿景。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表示,医院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在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围绕这一发展理念,一代代医院领导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医院将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持续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以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统领,整合“医、教、研、产、政”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中西医融合诊疗新高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未来发展新路径,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方案、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