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诊疗方案》明确,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关节痛为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诊疗方案》是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的。
《诊疗方案》指出,从病原学来看,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从流行病学来看,该疾病传染源为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病毒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数日内形成病毒血症,发病后3天内是高病毒血症期,随后病毒载量下降,常于发病后5~7天消失。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此外,要加强与以发热、关节痛或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相关疾病的鉴别,例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传染性红斑等。
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诊疗方案》明确,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急性期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做好手卫生,防止出现医院感染。患者出院后执行终末消毒。做好医院及周边环境蚊媒孳生地处理,降低蚊密度。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可以解除隔离。
《诊疗方案》提示,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