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检验科的“火眼金睛”:从样本中捕捉感染的蛛丝马迹
    发布时间:2025-09-09 16:32:07      来源:大河健康网       点击:

    当您走进医院,面对咳嗽、发热、腹痛等症状时,医生常会开具血常规、尿常规、痰培养等检验单。这些看似普通的检查,实则是检验科医生与病原微生物的“隐秘较量”——他们通过精密仪器和科学方法,从血液、尿液、痰液等样本中抽丝剥茧,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线索。本文将带您走进检验科,揭开“样本侦探”如何用专业与细致守护健康。

    一、样本采集:精准检测的“第一步”

    样本是诊断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检验科对样本采集有严格规范,不同检测项目需采集不同类型样本,并遵循特定要求。

    1. 血液样本:动态反映全身状态

    血液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可反映感染、贫血、代谢异常等多种问题。例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能快速提示感染程度: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加。若需检测血糖、血脂或肝功能,则需空腹采血,避免食物干扰检测结果。

    2. 呼吸道样本:锁定“肺部入侵者”

    咳嗽、咳痰患者常需采集痰液或咽拭子。正确留取痰液的方法是:清晨用清水漱口后,深吸气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避免混入口鼻分泌物。对于无法咳痰的患者,可通过雾化吸入诱导排痰,或采用支气管镜吸痰。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核酸检测,多通过咽拭子或鼻拭子采集样本,其灵敏度与采集深度密切相关。

    3. 尿液样本:泌尿系统的“健康晴雨表”

    尿液检测可反映肾脏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采集时需注意:女性避开月经期,男性清洁尿道口;留取中段尿(先排掉前段尿,再接取中间部分),避免污染;若需检测尿培养,需提前停用抗生素,以免抑制细菌生长。

    4. 其他样本:针对特定感染的“精准打击”

    粪便样本:用于检测寄生虫、轮状病毒等肠道病原体。

    脑脊液:通过腰椎穿刺采集,用于诊断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伤口分泌物:直接反映局部感染情况,指导抗生素选择。

    关键提示:样本采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例如,血液样本需使用消毒后的针头和采血管,采集后立即送检;痰液样本需在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防止细菌死亡或过度繁殖。

    二、检测流程:从样本到报告的“科学之旅”

    样本送达检验科后,需经过预处理、检测、分析、审核等多道关卡,每一步都凝聚着检验人员的严谨与专注。

    1. 样本预处理:为检测“扫清障碍”

    不同检测项目需对样本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

    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去除血细胞干扰。

    痰液样本:加入消化液破坏黏液,释放其中的细菌或病毒。

    尿液样本:离心沉淀尿中有形成分,便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

    2. 核心检测技术:揭秘病原体的“身份”

    检验科拥有多种“侦察利器”,可精准识别病原体类型:

    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样本中的细胞、寄生虫或细菌形态。例如,疟原虫检测需在血涂片中寻找“环状体”;结核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杆状。

    生化反应:利用细菌代谢特性进行鉴定。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生酸,使培养基变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分解血浆中的凝固酶,形成凝块。

    免疫学检测: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体或其标志物。例如,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等,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

    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核酸检测为“金标准”,可精准识别病毒基因序列。例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扩增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判断是否感染;结核菌耐药基因检测可指导临床用药。

    3. 药敏试验:为治疗“量身定制”方案

    若检测出细菌或真菌感染,需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例如:

    纸片扩散法:将含不同抗生素的纸片贴在培养基上,观察抑菌圈大小,判断细菌是否耐药。

    微量稀释法:将抗生素稀释成不同浓度,与细菌共同培养,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导精准用药。

    关键提示:药敏试验结果需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例如,某些细菌虽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患者可能因过敏或副作用无法使用,需医生调整方案。

    三、检测报告:解读健康的“密码本”

    拿到检验报告后,如何正确理解各项指标?以下原则助您“破译”健康密码:

    1. 关注参考范围: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检验报告会标注每项指标的参考范围(如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10⁹L)。若结果超出范围,可能提示疾病风险,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例如,轻度贫血可能由营养不良引起,重度贫血则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2. 动态监测:观察指标变化趋势

    对于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定期检测可评估治疗效果。例如,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其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血糖检测更具参考价值。

    3. 异常结果≠确诊:需医生综合判断

    检验结果异常可能是疾病信号,但也可能受饮食、药物、生理周期等因素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后肌酸激酶(CK)可能升高;女性月经期尿常规可能出现红细胞。因此,需由医生结合病史、体检和其他检查综合诊断。

    四、检验科的“幕后英雄”:严谨与责任的坚守

    检验科的工作远不止“抽抽血、出报告”那么简单。每一份报告的背后,是检验人员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仪器校准:每天开机前需对设备进行质控检测,确保结果准确。

    人员培训:定期参加技能考核和室间质评,提升检测水平。

    生物安全:处理高危样本(如HIV、结核菌)时,需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防止职业暴露。

    患者须知: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留取样本时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避免污染。

    拿到报告后及时与医生沟通,勿自行解读或用药。

    五、检验科,健康防线的“隐形守护者”

    从一滴血液到一份痰液,从显微镜下的细菌到分子层面的基因序列,检验科医生用专业与细致,为临床诊断提供“金标准”依据。他们虽不直接面对患者,却是疾病早期发现、精准治疗的关键环节。下一次拿到检验报告时,请记住: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群“样本侦探”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