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因其发病急、进展快,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留下智力障碍、癫痫、肢体瘫痪等终身后遗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每10万儿童中有10-15人患病毒性脑炎,其中重症病例死亡率可达10%-20%。了解这种疾病的危险性和早期预警信号,能帮助家长在第一时间识别险情,为孩子争取救治时间。
病毒性脑炎:病毒“入侵”大脑的凶险过程
大脑被坚韧的脑膜和颅骨保护,但某些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能突破血脑屏障,直接侵袭脑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儿童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因此成为病毒性脑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
病毒感染后,脑组织会出现水肿、充血和神经细胞损伤。若累及大脑皮层,会导致意识障碍、抽搐;影响脑干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异常;侵犯小脑则会引发平衡障碍、动作不协调。更危险的是,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炎性因子会形成“瀑布式反应”,在杀灭病毒的同时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发病后72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窗口期”,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
早期预警信号:从“感冒样症状”到“神经异常”
病毒性脑炎的早期症状常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暗藏的危险信号”,可分为全身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两大类:
全身感染症状:病毒侵袭的“初步警报”
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多为38.5℃以上的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下降等,部分伴有呕吐(呈喷射状,与进食无关)。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这些症状持续加重,服用退烧药后体温短暂下降又迅速回升,且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萎靡不振,即使体温下降也懒得说话、不愿活动。
神经系统异常:必须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
当病毒侵犯脑组织后,会出现特异性的神经症状,家长需高度警惕:
意识改变:孩子出现嗜睡(叫醒后很快又入睡)、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甚至昏迷。
抽搐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或抽动,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抽搐后精神萎靡。
局部神经症状:如肢体无力(走路一瘸一拐)、说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斜视或眼球活动异常。
颅内压升高表现:除喷射性呕吐外,婴儿会出现前囟饱满(头顶柔软部位隆起)、头围增大;大龄儿童会说“头痛得像要炸开”,夜间或清晨症状更明显。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进展极快,可能在24-48小时内从发热发展为昏迷,且常伴有口唇或皮肤疱疹,家长若发现孩子同时出现发热和皮疹,需立即排查。
哪些情况容易“招惹”病毒性脑炎?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与季节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因素:肠道病毒感染多见于夏秋季,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常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暴发;流感病毒相关脑炎则在冬春季高发。
免疫力低下:早产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激素或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孩子,更易被病毒侵袭。
预防接种缺失:部分病毒(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孩子感染风险更高。
一旦怀疑,这样做能挽救孩子
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伴上述神经症状,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镇静:避免强行按压抽搐的孩子,将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不要往嘴里塞任何东西。
快速就医:拨打120时清晰说明“孩子发热、抽搐、精神差,怀疑脑炎”,尽快送往有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脑脊液检查条件的医院。
配合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腰椎穿刺(查脑脊液)、头颅MRI和病毒检测,这些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家长切勿因顾虑而拒绝——延误诊断的风险远大于检查本身的轻微不适。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以抗病毒(如阿昔洛韦)、降颅压(如甘露醇)和对症支持为主,重症患儿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将后遗症发生率从50%降至10%以下。
预防:降低风险的关键措施
日常预防需做好这几点: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夏秋季少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
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提升免疫力。
早期干预:孩子出现发热伴头痛、呕吐时,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不要强行“捂汗”或盲目使用止吐药,及时就医排查。
病毒性脑炎的凶险之处,在于它可能“伪装”成普通感冒,却在短时间内对大脑造成致命打击。对家长而言,认识那些“不能等”的预警信号——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抽搐、喷射性呕吐,就是为孩子筑起的第一道防线。记住: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早一分诊断,多一分希望”,及时就医永远是应对病毒性脑炎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