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结果住进ICU”——许多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经历,为这种疾病蒙上了惊心动魄的色彩。作为消化系统最凶险的急症之一,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可达30%,远超普通“胃痛”的范畴。它如何从看似普通的上腹疼痛演变为致命危机?
胰腺:身体里的“消化酶工厂”
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胃的后方,虽不起眼却承担着双重关键功能: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部则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
正常情况下,胰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进入肠道后被激活才开始工作。但当胰腺因各种原因自我攻击时,这些酶会在腺体内提前激活,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自消化”。
从“胃痛”到生死危机:炎症如何失控?
重症胰腺炎的典型首发症状是上腹部剧烈疼痛,常被误认为胃病。但这种疼痛往往具有特征性:
疼痛性质:刀割样或绞痛,持续不缓解,弯腰抱膝可能略有缓解。
放射范围:可向背部或左侧腰部放射。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后疼痛不减轻,发热(体温>38.5℃),腹胀甚至出现青紫色腹壁瘀斑(Grey-Turner征)。
真正危险的是疼痛背后的炎症风暴。当胰酶大量激活,会破坏胰腺自身组织,导致腺泡细胞坏死。坏死的组织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形成“细胞因子风暴”。这些因子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引发多器官损伤:
肺:炎症导致肺泡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需依赖呼吸机。
肾:血管收缩和毒素堆积引发急性肾损伤,甚至无尿。
心血管:心肌抑制、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骤降,引发休克。
凝血系统:全身微血管内形成血栓,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高死亡率背后的三大“推手”
1. 胰腺坏死与感染 20%~40%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胰腺坏死。坏死的组织如同“无主之地”,极易被肠道细菌侵袭,形成脓肿。此时,感染会进一步释放内毒素,加重全身炎症反应,死亡率飙升至50%以上。
2. 多器官功能衰竭 炎症风暴可同时攻击心、肺、肾等多个器官。研究显示,若入院48小时内出现3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可达80%。即使幸存,部分患者也可能遗留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后遗症。
3. 治疗难度与并发症 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抗生素控制感染,血液滤过清除炎症因子,必要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但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例如,手术时机过早可能加重出血,过晚则可能延误感染控制。
哪些人需要“高度警惕”?
尽管任何人都可能突发胰腺炎,但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胆石症患者:胆结石阻塞胰管开口,是我国胰腺炎最常见诱因(占50%以上)。
酗酒者: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并刺激胰液分泌。
高脂血症者:血甘油三酯>11.3mmolL时,乳糜微粒可能阻塞胰腺血管。
暴饮暴食者: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脂食物,可能诱发胰液过度分泌。
预防与应对:抓住“黄金48小时”
重症胰腺炎的预后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尤其伴随发热、腹胀、皮肤瘀斑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腹部CT(显示胰腺水肿或坏死)等检查快速确诊。
日常生活中,预防措施包括: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摄入。
戒酒:酒精是明确诱因,建议彻底戒除。
治疗基础病:及时处理胆结石、高脂血症等问题。
定期体检:关注血脂、血糖指标,早期发现风险因素。
重症胰腺炎的凶险,在于它从“普通腹痛”到“全身崩溃”的快速进展。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积极预防,仍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记住:当腹痛剧烈难忍、呕吐不缓解时,请第一时间想到——这可能不是胃病,而是胰腺在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