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疾控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印发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新增两大类2种职业病:
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上班真的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吗?
近几年常有人称因为某事自己创伤后应激障碍了,比如“上班上到创伤后应激障碍”。上班真的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吗?
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北京安定医院潘伟刚医生表示,能说出“上班上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一般不是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因为如果确实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带来的巨大痛苦让当事人很难再向旁人做出表达,因此这种说法更多只是一种调侃。
不少真正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曾经经历、目睹死亡,或者受到过死亡威胁,又或是曾经严重受伤、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常见于退伍军人、战争受害者、自然灾害受害者、重大犯罪事件亲历者等。特定事件导致患者痛苦超过一个月才可能被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潘伟刚医生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事件,如家庭暴力、情感忽视、遭遇性侵、亲人的突然离世等同样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埋下隐患,在日后受到刺激时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引起重视。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主要有四种表现,即闪回、回避、警觉性增高、负性自我评价。
闪回:某些场景会导致痛苦记忆重新浮现在眼前。
回避:避免接触和自己的创伤相关的一切东西。
警觉性增高:过度警觉,对某些细节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或是突然情绪激动、暴躁。
负性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很糟糕,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优点,不值得别人同情、不配活下去。
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可能就是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符合以上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医,在经过相应的检查评估后方能确诊。
如何预防和自我疗愈
1.创伤后“黄金1个月”及时接受危机干预(72小时内最佳)。
2.避免过度使用镇静药物掩盖情绪。
3.身体解冻法:深呼吸时想象阳光融化冰冻的四肢。
4.创伤叙事:用第三人称写下创伤经历(如“有个女孩经历了…”),拉开心理距离。
5.安全岛构建:在手机相册建立“治愈瞬间”专辑,收录温暖照片。
“鼠标手”是如何发生的?
在人体手腕部掌侧有一个骨性纤维管道,称为腕管。长时间重复手腕动作等各种原因挤占了腕管空间,就会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它的形成与长期重复性手腕动作或局部压力过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手腕部疼痛或手指麻木。
女性腕管天生较窄,激素变化(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加重水肿风险,因此中年女性患“鼠标手”的几率更大。
只有办公族会得吗?
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办公一族容易患上“鼠标手”。但随着开车族的日渐增加,方向盘也成为“腕管杀手”,以及流水线作业工人、厨师等。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江山表示,一些长期拖地、揉面的家务工作者也容易患上“鼠标手”。
“鼠标手”有哪些症状?
除了手指麻木这一症状,鼠标手还有一些信号,包括:
夜间或晨起时手指麻木症状加重,可能被麻醒;
握力下降,拿东西易掉落;
严重时出现大鱼际肌肉萎缩,也就是拇指根部变薄。
如何预防“鼠标手”?
动作一:肌腱滑动。手指从指尖向掌心方向屈曲,直至握拳,大拇指可以伸展开,然后再握拳。每个动作每天可以做3~5次。
动作二:正中神经滑动。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握住手指向下牵拉正中神经,维持10秒,再慢慢复原。每个动作可以做5次左右,每天都要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牵拉过程中,手不应出现麻木或刺痛感。(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央视新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