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问题高发的当下,如何用中医智慧为心灵“解缚”?
作为深耕中医治疗情志病领域多年的专家,北京五运六气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翁超明结合龙砂医学实践,从理念、识别、治疗到康复,系统阐释了中医药在精神心理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为公众普及“身心同调”的健康智慧。
中医整体观身心失衡是天人关系失衡
《黄帝内经》有云:“有诸形于内,必形诸于外。”在翁超明看来,不存在单独的“躯体症状”或“心理症状”,比如持续疲劳、失眠、食欲差等躯体表现,其实都是情绪失衡在身体上的“信号”。
“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天人不合一’的体现——人体节律与自然节律脱节,导致脏腑气化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情绪与躯体的双重失衡,就是身心失衡。”翁超明指出,中医始终秉持“身心合一”的整体观,认为情绪状态与脏腑功能、阴阳调和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若肝失疏泄、肝气血不足,就会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这种整体观让中医在抑郁症识别上独具优势,并在疾病命名上也更加人性化。“抑郁症很隐蔽,很多人不会说‘我情绪不好’,而是带着‘持续疲劳’‘浑身不舒服’等主诉来中医科就诊。”翁超明早在30多年前就开展抑郁症识别研究,她表示:“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动力和信心,因此问诊是关键环节。要巧妙融入心理量表的关注点,患者更易接受,治疗过程也更人性化。”
面对因严重抑郁而休学半年的高中生小徐,翁超明运用六经辨证,用“身体有些地方堵了,针灸通一通就好”作通俗解释,并以“孩子,我帮你缓解下头疼,舒服了就能睡好觉了”等耐心细致的话语有效降低了患者治疗抵触心理。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小徐已返校上课。
翁超明表示,中医以气机变化解释病情,将抑郁症归为“情志病”“厥阴病”等中性命名,能够避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类标签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通过脉诊判断“阳气虚”“肝气不足”,用“气化功能障碍”“天人不合一”解释病机,让患者理解“这不仅是心病,而是脏腑经络功能出了问题”,从而易接受治疗。
龙砂医学实践快速破局标本兼治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的翁超明五运六气临床示教传承工作室内,墙上挂着其恩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的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格外醒目。
“我一直靠服用安眠药睡觉,内耗得很厉害,见谁烦谁,控制不住,有时候半夜哭起来,觉得谁都对不起我。”李大爷一脸愁容地和翁超明诉说病情。
翁超明一边把脉,一边耐心地询问李大爷的生辰、既往病史和生活饮食习惯等。“您这是肝气虚的表现,我先帮您扎两针,先把觉睡好,慢慢地恢复自身的节律。”经过半个小时的针灸治疗,李大爷感觉头脑“清爽多了”。
“中医治疗抑郁症,见效可以很快。”翁超明以龙砂医学流派的“开阖六气针法”为例,这种针法通过在头部、腹部等部位施针,调动全身“开阖枢”能量循环,往往能快速疏通郁结气机,改善情绪。“有的患者扎完针就哭出来,郁气宣泄后转为平静,后续沟通效率大幅提升。”
她表示,临床中多采用“针药并用”方案:针刺“调律定态”,3~4次治疗即可改善当下情绪与躯体不适;中药“理机固本”,从肝主疏泄、阴阳调和入手,兼顾缓解症状与调理脏腑功能。相比西药可能存在的依赖性和停药难问题,这种模式既能快速打破情绪僵局,又能减少复发,尤其适合需要紧急干预的抑郁状态。
生态康复重塑信心重建生活
中医治疗抑郁症从不局限于“用药扎针”,而是构建“全方位康复生态”。翁超明强调,非药物干预与人文关怀同样关键。生活节律上,倡导“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或作息紊乱,让身体顺应自然节律;正念引导上,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认知调整,帮患者立住本心;社会关系上,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态调理”,鼓励患者修复家庭、社交关系,回归社会角色。
翁超明分享了一个感人案例:一名因家庭压力导致精神分裂的单亲母亲,通过针刺改善睡眠、中药疏肝理气配合心理疏导,不仅症状缓解,而且回归社会恢复工作。其子因目睹母亲受益中医药疗效,立志报考并成功进入河北中医药大学。“治疗不只是治好病,更是帮患者找回生活的信心和价值。”
从快速缓解情绪危机到长期身心调理,从避免标签压力到重建生活节律,翁超明的实践让公众看到,中医治疗抑郁症,不仅是“医术”,更是“仁术”——用整体观读懂身心信号,用自然疗法唤醒内在力量,让每一颗“被困的心”都能重见“晴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