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王斌:穿越哭声笑声读懂儿科
    发布时间:2025-10-16 10:04:14      来源:健康报       点击:

    今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为期3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进一步提高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高层次儿科人才梯队建设,充实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是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加强相关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本期开始,“人物·视界”版开设“童·心守护人”专栏,聚焦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领域医护人员的成长、临床和科研故事,展现他们对行业的深度思考,让这些专业和温暖的力量,成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鲜活的注脚。

      “他们说这个喷鼻药含激素,对孩子不好……”诊室里,一位家长表达着自己的担忧。王斌温和反问:“‘他们’是谁?”看到家长一时语塞,王斌赶快笑着接着说:“这药的激素量很小,就像一大锅汤里的一点盐。”这样边看诊边科普的场景,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以下简称“珠江医院”)儿科中心主任医师王斌的日常。从医30余年,王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诊疗哲学:用通俗的语言打破家长的认知误区,用经验“破译”儿童不会表达的情绪和感受,用果断决策抢回重症患儿的生机,用早筛早治为罕见病患儿家庭点亮希望。

    孩子的身体会“说话”

      星期四是王斌出诊的日子,他的问诊总是以一句家常话轻松开启。很多患儿无法像成人那样清晰描述病情,但对此,王斌早已练就“读心术”——他能从患儿的哭声里分辨出疼痛、饥饿或是害怕的感受,通过观察身体反应判断病情。“按压腹部时孩子明显躲闪,大概率是真的疼痛;只哭不躲,可能就不是器质性问题。”这是他从千次诊疗中总结的经验。

      今年以来,儿童群体流感、支原体感染和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仍是儿科接诊的“主力”。王斌解释,儿童免疫功能弱,而呼吸道和消化道直接与外界接触,如今食品安全有了极大保障,但空气质量、室内外温差等环境因素,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依旧明显。

      6岁的慢性鼻炎患儿妮妮就是一个典型。王斌详细询问后发现,妮妮家中习惯长期开空调。“尽量用风扇替代吧。”他解释,持续的室内外温差容易刺激鼻黏膜,这正是被许多家长忽视的致病诱因。这种细致入微的问诊方式,往往能揪出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健康杀手”。

      用药上,王斌注重实效。8岁女孩小宇因腹痛就诊,B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其他医院开具侧重胃黏膜保护和促消化的凝胶、双歧杆菌不同,王斌基于对慢性炎症的判断,开出黄连素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药物。“从临床经验来看,这样的方案效果更直接。”王斌说。

      对常见病患儿,他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小孩一发烧就扎手指、抽血,既受罪又可能留下心理阴影。”王斌解释,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病毒引起的,不一定要靠抽血鉴别。当缺乏特效西药时,他更倾向用中成药:“中医是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管用。”

      而在缓解患儿不适方面,王斌更不乏巧思。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他会建议适当吃点冰淇淋,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疼痛,孩子也乐意接受。

      这些务实又暖心的细节,让家长们打心底产生了信赖。2024年3月,一位患儿在王斌的治疗下快速康复。得知王斌是茂名人,患儿家长特意请朋友创作了一幅“岭南仁医潘茂名”水墨肖像相赠。这位晋代医者悬壶济世、医术高明,为后世称颂,连茂名这座城市都因他而得名。如今,这幅画就挂在王斌的诊室里,静静见证着医患间的深厚情谊。

    NICU门后藏着一份温柔

      王斌坦言,几十年前刚毕业时,儿科工作是个“又苦又累收入还不高”的行当,但在前辈影响下,他渐渐品出其中的价值:“在孩子出生和成长关键期解除疾病问题,对他们整个人生的影响太大了。”正是这份价值感,让他将当时的“被动选择”变成“主动坚守”,成为大家眼中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定海神针”。

      6月22日,珠江医院儿科中心主治医师欧阳学军接到一通紧急电话:珠海一名出生仅3天的早产儿,因B族链球菌感染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参数已调到很高,血氧仍不稳定。

      “不及时处理,孩子可能就没机会了。先救命要紧。”接到消息的王斌当机立断。早在10年前,他就定下规矩:重症转运时,经济问题“总有办法解决”,但生命只有一次。

      他迅速评估风险,患儿大概率需要立即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可转运途中置管或设备一旦出问题都可能致命。“两套方案:如有不做手术的条件就直接转运;不行就在当地上机。”王斌回忆,当天中午他带队出发,由2辆救护车装载ECMO等相关设备,儿童重症、心血管外科、护理组等多学科团队随行。

      在珠海,团队高效完成颈动静脉置管,患儿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当晚,孩子被平安转运到广州。回到医院,王斌和团队连夜优化治疗方案,精细调整药物用量、呼吸机参数。5天后,孩子成功撤机。患儿父亲陈先生至今记得:“王主任一句‘不用担心’,让我第一次踏实下来。”

      今年年初,一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新生儿被紧急转运到珠江医院。检查发现,患儿左右心室的交通完全依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缺氧引发呼吸困难、脑水肿、心律失常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王斌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一边用药物维持动脉导管开放,一边严密监测各项指标,避免缺氧导致的连锁反应。在患儿状态稳定后,心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矫正术。术中,患儿心功能较差,团队采用ECMO辅助。术后撤离ECMO后,患儿又出现无尿、全身水肿、电解质紊乱等问题。王斌团队果断启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0天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

      在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新生儿科,每年有像这样被成功救治的患窒息、脓毒败血症等新生儿约2000名,其中最小体重为565克。作为全省首批开展转运工作的医疗机构,这里的陆空一体危重症患儿转运网络已覆盖全省100多家医院,全年无休、24小时待命。多年实践下来,团队从早期的慌乱应对到程序化的规范操作,搭建起危重症患儿转运与监护一体化的高效生命救治平台。

      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门后,王斌还藏着另一份温柔。经无菌处理后,他允许家属到床边看望患儿;科室还设立家庭式病房,供家属亲自参与护理。“这样既能让家长回家后更好地照顾孩子,又能通过亲子互动促进患儿恢复。”王斌说。

      这份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个细节里。大年初一,王斌坚持参加科室交班;深夜里,他的手机永远为危急患儿保持畅通。欧阳学军说:“王主任常说,人家选择我们,就是最大的信任。”这份信任,也成为团队前行的动力。

    “柠檬宝宝”不再酸楚

      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已达2000多万。“80%的罕见病与遗传因素相关,50%在新生儿期或儿童期发病,早期筛查非常重要。目前已有30~40种罕见病能通过新生儿筛查发现。”王斌介绍道。

      王斌曾救治过这样一个“柠檬宝宝”。刚出生3天的欣欣,因呼吸急促、全身黄染转入珠江医院新生儿科。血液检查显示高氨血症,患儿随时可能出现肝昏迷。团队立即进行CRRT治疗,同步开展遗传病筛查,患儿最终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重度高氨血症。这类患儿因全身黄染、血液与尿液中含酸,被称为“柠檬宝宝”。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和特殊奶粉喂养,欣欣的血氨明显下降,最终康复出院。“大多数罕见病确诊难,但早期干预能改变结局。”王斌强调。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遗传病诊断手段显著增加,咨询量和确诊病例数也明显上升。近期,王斌团队牵头开展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通过病毒载体修补突变基因,为出生即发病的患儿探索治疗方案。

      为推动早诊早治理念的普及,王斌将技术和经验下沉到基层。2018年,他在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名医工作室,通过团队轮流出诊、查房、病例讨论和技术指导,重点提升基层医院的重症患者管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转诊。“现在一些手术在当地就能做,患儿不用跑省城,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王斌说。

      他认为,儿科发展的方向是“大保健”,即抓住生命早期1000天,做好儿童保健和基础医疗,关注常见感染性与营养性疾病、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以及生长发育问题,做好这些,能让一个人受益一生。

      30多年来,王斌的白大褂上沾过患儿身上的奶渍,浸过抢救时的汗水,他也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忱。在患儿家长眼中,他是“岭南仁医”;在同事心中,他是“定海神针”;而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那个“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的医生。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