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洋(左二)为患者诊脉。 受访者供图刘德洋(左二)为患者诊脉。 受访者供图
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重庆市名中医、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刘德洋累计接诊患者逾十万人次。作为重庆市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他培养了100多名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一心一意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心,让古稀之年的他仍步履不停。
传承祖辈经验方
形成独家诊疗特色
在刘德洋家中的书房里,泛黄的手写医案本扉页上,“勤耕苦读,踏实做人”八个字依然清晰。这句由刘德洋父亲——四川省著名中医刘国衡手写的家训,指引着这个传承130年的中医世家。
刘德洋自幼随父亲学习中医,传承的经验方扶伤汤(用于外伤所致瘀血停滞)、清风汤(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咳嗽)、加味消瘰丸(用于治疗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刘德洋擅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例如咳嗽、肺胀、哮喘等,以及脾胃病,例如胃痛、泄泻、胃痞及小儿厌食等,对多种疑难杂症亦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2023年寒冬,1岁患儿明明(化名)因病毒感染肺炎后遗症彻夜咳喘,小脸憋得发紫。两服几十元的清风汤加减,让小孩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清风汤是刘德洋父辈在临床实践中所创,该方源自《温病条辨》与《通俗伤寒论》,又融合巴渝湿热气候特点,已惠及江津群众百余年。
76岁的荼奶奶有20年高血压病史合并心力衰竭,夜间心悸如擂鼓。刘德洋以天王补心丹汤化裁,3服中药不仅让她重获安眠,更让老人收获两年“零”住院的“惊喜”。
科研成果丰硕
传承工作室获批
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刘德洋工作室建于2020年,依托江津区中医院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定点帮扶江津区朱杨卫生院,培养传承人共6名。他带领团队优化实施慢阻肺、哮喘、肺炎等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申请“清肺止咳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的疗效观察”“润肺化痰茶对急性支气管炎(痰浊阻肺证)的疗效观察”等科研课题,发表《加味解毒生脉散对重症感染患者血清中感染性指标影响》《润肺化痰茶对急性支气管炎(痰浊阻肺证)的疗效观察》等学术论文,与江津区朱杨镇卫生院、中山卫生院、慈云卫生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每月到帮扶单位开展义诊,指导基层中医开展中医临床工作。历经几年的不懈努力,2025年2月,在2025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刘德洋传承工作室正式授牌。
当传承遇上AI
老中医迎接新挑战
2023年,刘德洋的年门诊量突破1.5万人次,相当于日均接诊40余位患者,他却仍坚持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到午后。
因为担心患者有疑问不能及时得到答复,诊室桌上的微信二维码,是这位古稀医者的“数字听诊器”。午休时分,他总是一边嚼着冷掉的饭菜,一边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手机上敲打:“舌苔转白可去黄连”“心悸减轻就减朱砂”……500多位患者在他的微信列表里,每一位患者都存着数十条这样的用药指导。
如今,当AI技术渗透到“望闻问切”的核心领域,传统中医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会被算法淘汰?刘德洋说:“去年我还在用‘如盘走珠’这样的文学化语言向实习生描述滑脉,而现今AI脉诊仪早已将其拆解为频率3.5赫兹、振幅0.3毫米的物理参数。”“滑脉数字化不是取代,而是为‘心中了了’提供‘指下明证’。”刘德洋在中医药传承人何运的跟师心得文稿中写下批注。
这位曾手抄《伤寒论》的老派医者,如今也能熟练通过微信视频问诊,指导外地患者线上开方扫码支付后,借助智慧药房将煎好的中药送到患者家中。
刘德洋认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或许是既能观察患者情志变化,又能驾驭智能诊疗设备的“跨界通才”,让千年智慧搭载现代科技,飞入更多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