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杨宇峰:用分子语言诠释中医理论
    发布时间:2025-04-25 15:13:4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点击: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国医堂,总能看到一位清癯的身影疾步穿行于诊室之间,白大褂口袋里总放着翻旧的医案笔记,这正是该校中医学院院长杨宇峰的日常写照。从医二十余年,他以“精诚”为训,在甲状腺疾病与代谢综合征领域开创诊疗新范式,用临床实效诠释中医现代价值。

    学术创新

    从理论到临床的跨越

    “宇峰啊,你学医有个技艺,不管什么时候咱饿不着。”祖母这句朴实的叮咛,如同深埋沃土的种子,在少年杨宇峰的心中生根发芽。1998年,杨宇峰以优异成绩考取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22年入选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

    作为辽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时,杨宇峰认为,中医药现代化,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古老的中医语言用现代科学加以阐释,建立能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和优势,同时又能被国际医学界接受的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方法。

    杨宇峰表示:“我们正在构建‘中医证候-肠道菌群-代谢表型’关联模型,这是用分子语言翻译《黄帝内经》‘脾主运化’理论的创新尝试。”他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出版著作10余部。

    杨宇峰的学术人生镌刻着鲜明的师门印记,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恩师石岩教授“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箴言,犹如北斗指引着杨宇峰的科研航向。在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医学难题面前,杨宇峰创造性地提出“脾失健运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这一核心病机,构建起连接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研方法的创新范式。通过系统梳理《脾胃论》升降学说与《景岳全书》痰瘀理论,结合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和脂代谢组学分析,他带领团队首次揭示健脾化浊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脂代谢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从脾论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撑。

    医者仁心

    以患者为本的“温度”诊疗

    在患者眼中,杨宇峰是既能开方治病又能抚慰人心的好医生。诊室里,他总备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位患者的体质特点、用药反应甚至家庭状况。一位患有糖尿病的七旬老人因经济困难中断治疗,他主动联系医院减免其部分费用,并叮嘱带教学生:“治病不仅是调方,更要解患者之忧。”

    他的“温度”还体现在教学中。作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杨宇峰坚持每周4学时本科教学,以“坚定中医药自信”激励青年学子:“读经典不能死记硬背,要像古人那样思考——为什么张仲景用桂枝汤治表虚?背后是营卫调和的动态平衡观……”课后,常有学生围着他探讨病例,他总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引导他们从症状中捕捉病机,一名研究生感慨:“杨老师教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中医人的思维方式。”

    杨宇峰既是穿梭于古籍与实验室之间的解谜者,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着中医典籍的千年智慧;亦是躬身临床的摆渡人,用一方一药守护患者的安康。他用行动诠释岐黄之术既要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更要绽放于服务苍生的时代枝头。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医人最动人的模样。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