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吴浩:社区的路,我得继续趟下去
    发布时间:2024-02-01 15:19:00      来源:健康报网       点击:

           □本报记者 魏婉笛
      住在北京方庄的街坊们,平常有个小病小灾,一抬脚就来到位于芳群路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过硬,对大家的身体情况知根知底,而且不用像在大医院一样排长队。老人们来中心挂号、做检查,不像看病,倒像是来和老邻居叙旧。
      “呦,这不是吴主任嘛!”很多来就诊的患者都认识这个戴眼镜,个子不太高,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医生。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社区卫生首席专家、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5月19日“世界家庭医生日”前夕,他和往常一样,在社区中心和各个会场之间穿行忙碌着。
      疫情后多了几个“头衔”
      从2010年到现在,吴浩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陪着街坊们度过了11个春秋。也是在这11年间,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他带领中心将年门诊量从最初的不到11万提高到如今的44万。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来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住芳群园的常大爷一家有切身的体会。去年的一天晚上,常大爷的老伴突然精神萎靡,但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该怎么办?一家人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女儿想到不久前老人刚刚在中心签了约,便赶紧把症状一五一十地描述给家庭医生。医生听后,判断老人必须立刻接受治疗,果断为其联系相关医院,老人最终躲过一场大劫。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第一家挂牌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2010年,中心在吴浩的带领下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2016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将其升级为“智慧家医”优化协同模式,日常由家庭医生通过互联网完成居民健康的评估、提醒、监测,协调院内资源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问题。当患者出现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情况,及时转诊到大医院,再协同社会资源,比如家庭保健员、社区志愿者及日间照料中心等,帮助解决居家养老等问题。
      但近些年,随着中心诊疗量的激增,吴浩一直担忧的问题还是暴露出来了——全科医生不够用了。为此,吴浩一方面有意地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向教学和科研倾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进“智慧家医”的新型服务模式。
      吴浩认为,目前全科医生最应该提高的是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和精确转诊的能力。他成天和一群软件、网络工程师“泡”在一起,把社区需要的移动终端、智能语音回放、远程服务、可穿戴设备、双向转诊平台等需求一个个介绍给他们,确保患者能在这里获得24小时专业和定制的服务。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新颖介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吴浩在方庄街道多了几个“头衔”。
      目前,吴浩担任街道办事处的主任助理,同时也是街道的公共卫生专员。基于疫情期间与街道居委会和办事处形成的良好沟通和协同机制,疫情之后,中心为健全社区公共网络,进行了“双进入、双专员”的新探索,由家庭医生团队进入辖区居委会,在街乡层面参与复工复产指导、消毒、排查、登记、密接人员的转运以及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是打通居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共卫生的前线阵地,在疫情防控中起着兜住网底的作用。”经过此次疫情,吴浩深感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他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应打破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壁垒,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数据多跑路,病人少跑腿”,真正让百姓获益,同时守住公共卫生的前沿阵地。
      使出洪荒之力转战大半个中国
      “要给过去一年的履职打分的话,我给自己打100分。”吴浩说完笑了,“我真的是用洪荒之力干了一年。”
      2020年2月6日,在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的统一安排下,从全国调集了包括吴浩在内的27名基层全科医生和疾控专业技术人员,与武汉13个区的干部组成13支社区防控小分队,深入一线。吴浩被任命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
      出发去武汉的那天,吴浩心里“不太踏实。”当时,方庄社区已出现6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能否及时把疫情控制住,让吴浩很揪心;另一方面,去年恰逢女儿高考,“这是孩子人生中的大事,自己却不能陪伴她。”妻子还记得他当时一边匆忙收拾行李,一边交代的话:“千万别把我去武汉的事告诉老人。”
      临行时,北京下起了鹅毛大雪,吴浩冒着飞雪登上了开往武汉的火车。抵达时,武汉已封城十余天,然而封城早期,“行走的传染源”依然存在,传播途径尚未完全被切断。当地核酸检测力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疲惫不堪,有的人出现了发热现象,回家休息几天,待症状消失又马上回到岗位。
      “打法还需细化。”吴浩和社区防控专家组专家靠着两条腿把全市377个街道、500余个小区和161家社区挨个走访了一遍。“必须实行小区封控,让流动的水静止下来,排查才有意义。否则,病人就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出现,最终导致医疗系统瘫痪。”每天走路超过10公里,在武汉从来不吃辣的吴浩竟然犯了痔疮。
      吴浩在武汉的51天,先后提出1275条具体问题和建议,均被当地政府和中央指导组采纳、落实。“组织和领导越是信任,压力就越大。”提出社区封控的建议后,吴浩心里忧虑重重:“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封控措施实施起来究竟有没有效果,居民会不会不配合?这是在和病毒赛跑啊,没人给你试错的机会!”
      2月16日,武汉实行社区封控措施7天后,单日新增新冠肺炎患者数量降至千人以下。吴浩放下手机,长舒了一口气:“成了。”
      3月的一天,吴浩像往常一样在社区走访,突然感觉很热,这才发现此时的武汉已经春意盎然,而自己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去时漫天雪,归时满眼春。”吴浩感慨道。
      “也有遗憾。”吴浩坦言,与他一起赴武汉的基层全科医生分散在各个社区,大家整天忙碌,却没有时间聚在一起拍一张摘下口罩的合影。“戴上口罩,也许没人知道你是谁,但你的工作让大家知道,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谁。”
      从武汉胜利凯旋不久,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西城区确诊1例新冠肺炎病例,北京拉响防控警报。身为北京市巡查指导专家团团长的吴浩坦言,没想到本以为秋冬季才会出现的疫情提前了,“这也说明,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很有限”。
      病毒虽然狡猾,但吴浩对首都防控颇有信心:“如果说武汉抗疫是一场遭遇战,那么这次在北京,应该说是一场有准备之仗。”在吴浩看来,既要借鉴武汉防疫的经验,又不能照搬,精准防控是北京防疫的关键词,精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因过度防疫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对经济的冲击。
      北京、四川、天津、新疆、河北……这一年,在离开武汉之后,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吴浩转战了大半个中国。
      今年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会上,吴浩作为医药卫生界的委员第一个发言。“疫情过后,公共卫生和基层、社区卫生工作开始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一点,让他感到欣慰。
      从专科医生到“扎”在社区
      1997年,大学成绩优异的吴浩被分配进京,成为丰台区铁营医院的一名医生。因为工作突出,到医院的前三年,吴浩得以在北京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看着自己的所学能让患者受益,吴浩慢慢感受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特有的成就感。
      2003年,刚刚完成在北京友谊医院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到铁营医院的吴浩赶上了非典,他当即报名参加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工作。当时,他的女儿才刚满一岁。
      “那时的心态和这次去武汉完全不同,一个月紧张的工作下来,我还胖了6斤。”吴浩说,2003年抗击非典时,医务人员还只能戴着棉质口罩,面临着比今天更高的职业暴露的风险,但当时自己身为年轻医生,只需规范地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向来“心里不放事”的人,他的体重增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非典之后,不到33岁的吴浩被任命为铁营医院的大内科副主任、内二科主任。但第二年,他便面临了职业生涯的巨大转折。
      2004年,医院派吴浩担任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这意味着,他将告别临床,成为一所社区医院的管理者。“不愿意啊,虽然是被提拔了,但我干专科医生正干得有滋有味呢。”最终,吴浩还是选择服从安排,来到了西罗园。
      当时,这家社区卫生中心是铁营医院下属的分院,成立4年以来,一直没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工作开展得也不甚理想。“基层工作怎么做,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刚刚接触社区工作的吴浩“两眼一抹黑”。
      到中心报到不到一周,一次突发事件意外成了吴浩开展工作的转机。当时,街道办事处的一位书记突发心梗,吴浩接到消息,在最短时间内为他实施了溶栓治疗,最后救治成功,预后也很好。这很快成为当地社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案例,大家开始相信,有了病,家门口的医生也能帮你治好。
      这事之后,吴浩也真切地认识到:“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业务能力提上来,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随着在社区工作越扎越深,吴浩也慢慢地进入了角色。他认为做好社区卫生服务,除了提升能力,还要对自己的职能进行清晰定位,“医防融合是最佳的切入点”。吴浩一方面带领团队积极开发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资源,提升疑难疾病的转诊能力;一方面走进社区,为老百姓开展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社区卫生这担子,挑对了
      从西罗园、大红门再到今天的方庄,吴浩先后担任过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
      “我慢慢发现,防治保康这个工作可太有意思了。”下班路上,吴浩喜欢站在方庄的街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老人。“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身边的老龄患者越来越多,下力气推进分级诊疗,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吴浩觉得,社区卫生这担子,自己挑对了。
      “等未来我老了,走不动路了,孩子也不在身边,有了病谁来照顾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社区这条路必须趟下去。”吴浩说。
      刘新颖告诉记者,吴浩现在把培养人才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总说,我们需要的是技术精湛、又接地气的基层医疗‘大家’,而不是通常说的‘专家’。”
      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基层工作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发展前景和收入。吴浩说,之所以这么多年他还在这条路上坚持,就是希望年轻人从自己身上看到基层医生也能拥有光明的职业前景。
      “我现在做这行很快乐,当你的社区里有76%的老人都愿意在你这签约、看病,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当你的医院里几乎没有纠纷和投诉,每个认识你的患者都愿意像老朋友一样叫你一声‘吴主任’‘老吴’,你会甘愿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吴浩说。
      吴浩的微信朋友圈封面,是一片丰草中的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他说,这是自己在社区卫生这条路上的真实写照。他相信,未来在这条路上跋涉,自己肯定不会孤单。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