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李旭东:在职业病防治赛场“跑前锋”
    发布时间:2024-02-01 15:13:00      来源:健康报       点击:

           特约记者 朱琳
      通讯员 唐诗杨 黄曼琪
      李旭东和很多同龄的年轻人不同,平时很少穿牛仔裤。“尤其是做旧的款式,看到这些裤子,不自觉地会想到它们的生产过程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这可能是如今身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以下简称“省职防院”)副院长的他,工作13年来养成的“职业病”。
      常年在外作业,李旭东皮肤偏黑。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他身体素质非常好。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足球,现在仍是两支足球队的前锋。基本功扎实、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向前——足球场上的优势,在职业病防治赛场上,他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是靠着这股在职业病防治赛场上“跑前锋”的拼劲,他先后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2021年,他获评“中国好医生好护士”。
      “劳动者在哪,我们就到哪”
      11月3日,在省职防院职业卫生评价所的会议室,李旭东团队正在对《先进制造业职业病危害识别与控制》做最后的审稿。这本70多万字、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他们仅花了一年时间完成。“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带来的新职业病问题值得重视。这本书根据我们近年实践、中外最新文献编写而成,我们要跑在职业病流行趋势的前面,保护这些企业的员工,减少新的职业危害。”李旭东说。
      “职业病患者多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从事的工作危害性大,是职场中的弱势群体,生病之后,更是弱势中的弱势。职业病具有隐匿性,可能工作很长时间后才发病。有些患者不进行仔细检查,很难找到病因。”李旭东说。
      2012年,他曾收治过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经常出现幻听、精神狂躁,家人以为他患了精神病,送到脑科医院,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有明显效果。后转到省职防院,诊断为有机锡引起的中毒性脑病。李旭东协调多方资源,为小伙子进行对症治疗、心理干预,帮助他联系所在企业争取赔偿。一年后,小伙子康复出院,流着眼泪感谢李旭东。
      “很多职业病可防不可治愈。相对治疗,源头防控才是职业病防治的重中之重。”2008年入职时,李旭东进入职业卫生评价所。“职业病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的工厂企业中,要准确评估职业危害,就要深入工作现场。劳动者在哪,我们就到哪。”
      2009年冬天,评价所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评估粤北一铀矿山矿井作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
      “现场可能会有氡的危害,氡及其子体是一种致癌物质,很多人有顾虑,但阿东第一时间报名。他说,做好防护,没什么可担心的。”评价所所长苏世标回忆道。
      到了现场,企业负责人劝说,能不下井就别下了,怕万一有安全事故,或者氡危害、粉尘危害。李旭东回应:“要准确评价,就要拿到第一手资料。”
      那些天,李旭东和几位技术骨干与工人同吃同住。入夜后,山上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简陋的工棚里没有什么取暖设备,李旭东和同事只好围在一起取暖。“当时有只狗,毛茸茸的,抱着睡挺暖和。”李旭东说,那只狗顿时成了“团宠”。
      他们详细记录工人每天做什么事、每件事干多久、每项任务分解为哪几个动作,以便科学评估工人到底接触多少有害物质,进行定量风险防控。
      作为组织统筹、现场调查人员,李旭东总是第一个跟着工人下矿井。井下阴暗潮湿,李旭东头上顶着矿工灯,深一脚浅一脚往洞里走。没有人说话,只能听到脚步声和自己的心跳声。
      最远的作业地离洞口约5公里,李旭东来回走了6趟,每次出来都要清洗全身,更换衣物。“不仅因为一身的汗,最主要是避免将放射性物质散布到更广的区域。”李旭东说。
      进行初步调查后,李旭东和团队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人员进一步下井检测,包括放射性物质、粉尘、噪声、振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害因素。根据检测结果和现场调查,李旭东团队对铀矿项目提出改进意见,包括工艺、工程措施、劳动组织和个人防护等多个方面。
      “职业病防控一定是分级分类管理,中小型企业跟大型企业分开,高危害跟低危害分开。防控措施有优先顺序,先考虑改变工艺,从源头控制;再考虑工程措施,如封闭作业或通风降低浓度;接着是个人防护。”李旭东说。
      截至2020年底,李旭东牵头完成130多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的职业病危害一级预防工作,涉及投资额3000亿元,这些工程迄今没有发生一例职业病,直接受益劳动者超过120余万人。
      防控不能一刀切,只能精准再精准
      “上学那会儿,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去防疫站。老师说了句俏皮话: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再一看原来是防疫站的。”李旭东坦言,高考后刚进入安徽医科大学就读预防医学专业时,感觉并不好。
      大三时,正逢“非典”,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实战研讨,围绕流行病学的三间分布问题,对时间、地点和人群一 一进行分析。“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金标准还是这‘三板斧’。”李旭东说,看到预防医学的作用后,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感兴趣。
      “职业病不仅仅涉及健康的问题,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本科毕业后,李旭东来到中山大学读研,毕业后入职广东省职防院。
      “企业要发展,工人要就业,我们不能一刀切,只能精准防控。”在李旭东眼里,精准的态度是职防工作的“金钥匙”。
      广东省工业企业超过140万家,职业病防治形势复杂严峻,首先引起李旭东注意的是噪声聋。
      “广东的职业病跟全国的职业病特点不同。在全国职业病患者中,有近90%患上的是尘肺病,而广东这一比例只有30%左右。广东省内排名第一的职业病是噪声聋,有60%~70%的工厂企业里存在噪声问题。”李旭东说,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工厂同一个岗位,有的人聋了,有的人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既然暴露环境一样,李旭东团队就从遗传基因寻求突破。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研究设计时控制好混杂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全流程质量控制。”李旭东和团队成员分别将2000余人纳入各组进行研究,采用模型法确定易感人群组和耐受人群组,进行基因测序、对比分析、预测功能。
      研究发现,汉族人群中钙粘蛋白基因拷贝数增加对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有保护作用。“这个研究很有意义,从预防角度来说,如果携带易感基因、容易耳聋的人,建议尽量不接触噪声作业。从治疗角度看,将遗传差异考虑进来,就可以用更精准的方法治疗。”李旭东说。
      2015年,李旭东主持的《职业性噪声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损伤研究及易感性指标筛查与应用》项目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跑在职业病发展趋势前面
      在毒理实验所副主任医师宋向荣眼里,李旭东一直是个“硬汉”形象。去年李旭东援湖北荆州回来,宋向荣第一次看到他落泪。
      作为广东援荆第四批医疗队队员,2020年3月13日,李旭东在和队友王烁一同夜访荆州社区时,眼看着他被一辆急速行驶的面包车撞倒,自己的胳膊也被撞到。队友因公殉职,14日,李旭东将王烁护送回广州,泪如雨下:“烁,我们回家了!”
      从荆州前线归来,失去战友、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李旭东收拾悲痛心情,继续撰写王烁未完成的分析报告,为当地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提供科学“武器”。
      推动荆州市病例平均确诊时间由8.8天缩减至0.9天,病例数由一天50余例降至个位数,李旭东所在的疫情防控组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当地人称为“新时代洪湖赤卫队”。
      在外人看来,李旭东是很幸运的。就业时,如愿以偿进入广东省职防院;工作后,又在短时间内晋升正高职称,进入核心管理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的流调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载誉满满。
      “说他幸运,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他努力的样子。”苏世标说,不管事务性的工作多忙,李旭东都没有离开职防现场,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
      在南方医科大学读博期间,他将流行病学与职业卫生学相结合,创新性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职业病的时空分布趋势,首次摸清广东底数,提出全省主要职业病病种的发病特点和趋势。
      研究发现,部分职业病有从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往粤东西北转移的趋势,其中有产业转移和劳动力人口转移等原因。基于此,可预先提醒产业流入地区,在产业设计、建设阶段做好源头防控。李旭东说:“产业可以转移,但职业病不能转嫁,一定要跑在职业病发展趋势的前面。”
      如今,他的案头又高高地摆着一摞书。“最近准备写一本职业流行病学的书,目前这类专著多是2000年以前的,我想把近20年的内容整理出来。”李旭东说,干职业病防治是一件累并幸福的事。“宏观层面,可以参与政策制定、长远规划,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观层面,可以给工厂企业开出职业病防控‘大处方’;微观层面,可以治病救人。不管哪个层面,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喜欢做的事。”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