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当良医,不为良相。”这句深植于心的箴言,是河南省中医院脑病重点专科奠基人王松龄六十载从医之路的真实写照。
出身中医世家,他以临床为刃,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脑血管与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征途上不断开拓。
随父踏上从医之路
王松龄的医者初心,萌发于河南省西平县王庄村一家小小的诊所。父亲王安国是当地名医,童年的王松龄常在诊室一角,静静地观察父亲望闻问切、讲解病情,心中悄然种下当中医的心愿。
15岁中学毕业后,王松龄便跟随父亲踏上医学之路。父亲常教诲他“做人要实诚”“施人以德,不求所报”,这些朴素而深刻的话语,塑造了他日后行医处世的原则。父亲后来突发心脏疾患离世,未能挽回至亲之痛,令王松龄毅然立志主攻心脑血管及神经科疑难慢病,力求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减除疾苦。
中医学徒结业后,王松龄先到县医院打基础,再去入中医院校系统学习,并先后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等单位学习心血管疾病、脑病专业及现代微创技术,前后在外进修十余年。正是这份坚持,让王松龄既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石,也掌握了现代医学技术,为日后中西结合诊疗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让古老经方焕发现代生机
在中风、癫痫、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肌张力障碍等疑难病领域,王松龄坚持以经方为根基,逐步总结出一套疗效确切的中西医优势互补诊疗模式。
以中风病为例,他总结出“中风病治疗十法”,其中“通腑泄浊解毒醒脑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曾有一位脑出血昏迷后伴低热5天、大便不通的患者,经王松龄以大黄、芒硝通腑泻浊,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合蒲黄、三七化瘀止血,辅以健脾化痰、开窍醒脑之药,患者当日就便通热退,3天后神志转清。王松龄说:“通腑不仅能泄浊解毒,还可减轻脑部水肿并改善血液循环,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优势所在。”他研制出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及血肿消等经验方,针对阴虚痰热型患者,用中风防治灵Ⅰ号养阴清热、化痰通腑;针对脾虚痰湿型,以Ⅱ号方健脾祛湿化痰;血肿消则能“化瘀疏通积血促进循环,而无再出血之虑”,解决了脑出血后血肿难吸收的问题。
他深谙“古方今病相结合”之道,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灵活运用于现代急重症治疗。例如,面对高龄患者术后出现的阳明腑实兼瘀证,他以大承气汤为基础,加味清热化瘀之品,使昏迷多日的患者重获清醒。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狂躁发作时,王松龄从《伤寒论》“三物白散”中感悟出“吐下逐邪”的思路,调整药味、改进剂型,最终研制成“宁神逐痰散胶囊”,既保留经方精髓,又契合现代临床需求。
2022年,一名2岁的扩张性心肌病患儿面临心脏移植供体缺乏困境。王松龄以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为主方,以温阳利水、益气健脾、调补心肾,并化裁加入葶苈大枣泻肺汤、木防己汤。经12个月的系统治疗,患儿心功能恢复如初,检查指标均达到正常值,展现出中医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做传统与现代医学间的“摆渡人”
王松龄始终强调有机融合中西医优势,以寻求患者的最佳治疗路径。“CT、MRI等影像技术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而微创手术与中药内服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1989年初,上级领导曾多次找王松龄谈话,希望他担任某中医院院长一职,都被他婉言谢绝。“我不是当官的料,这辈子能做个实实在在的医生,多治好一些疑难病,就足够了。”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基层医疗岗位到河南省中医院,无论身居何处,王松龄始终扎根临床,把服务患者当成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
于王松龄而言,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须“救病如救火”。早年在农村行医,他常徒步几十里出诊,见贫困者不仅分文不取,还自掏腰包垫付药费,曾多次为抢救患者而无偿献血。如今在河南省中医院,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依然耐心细致、从不推诿,“能门诊解决的,绝不让患者多花钱住院”。
他的实诚与热忱,在同行中亦有口皆碑。年轻医生请教,他从不藏私,“我的方子都可以试,能治好病最重要”。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他总是引导他们先思考、讨论,再予以点拨。他常说:“临床经验比书本更鲜活,一定要多实践、常反思”。
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松龄格外重视传承。年近八旬,他仍坚持临床带教、定期查房,亲手指导学生辨证用药。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多名弟子已成长为业务骨干,在中西医结合脑病领域独当一面。
王松龄积极整理学术经验,主编《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相关病证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脑心相关病证中医临床优势荟萃》等多部专著,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屡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面对中医智能化发展,他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支持利用现代科技辅助中医,但也强调不可替代中医所重视的人文关怀,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现代科学新知,更要回归中医经典、打好根基。
从豫南乡村的少年,到年近八旬的老中医,六十载医路漫漫,最让王松龄珍惜的,是患者赠送的那面“仁心仁术”锦旗——边角虽已磨损,却如他的医路一般,朴实处愈见真章。(李贞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