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家为《大流行协定》提出两项科学工具
发布时间:2025-06-24 14:53:08 来源:健康报 点击:
6月19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周晓农、郭晓奎、张晓溪等人撰写的评述文章。文章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协定》,提出两项科学工具——全球全健康指数评估体系和经济评估框架。
文章建议,整合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及环境健康数据,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动态评估不同地区的全健康水平。通过指数排名,优先锁定人兽共患病传播热点、生态脆弱区或卫生系统薄弱地区,实现精准干预。
文章指出,当前全球大流行防控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措施成本过高等挑战。建议建立大流行防控措施成本—效益评估模型,系统量化不同干预策略的经济效益,并开发动态经济学分析框架,重点评估早期监测、疫苗分配、边境管控等关键策略的投入—产出比。通过多情景仿真模拟,为防控决策提供循证依据,避免“一刀切”政策导致的低效或浪费。
文章认为,《大流行协定》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全健康理论向实践转化,并着重强调了3个关键领域:一是跨学科协作,打破人类医学、兽医学与环境科学的壁垒,建立联合监测网络;二是数据共享,推动各国开放健康数据,提升全球疫情预警能力;三是社区赋能,将学术工具与地方经验结合,例如通过社区参与式监测降低早期防控成本。
文章呼吁,国际社会在采纳前述工具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试点推广,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指数体系和经济模型的示范项目;二是建立筹资机制,设立全球全健康基金,支持低收入国家实施高性价比措施;三是确保政策衔接,将指数评估结果纳入相关国际机构的资源分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