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北京开展“预住院”试点 破解“看病难、住院难”
    发布时间:2025-11-19 15:06:24      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

    北京市医保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试点工作的通知》,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等5家医院开展“预住院”试点,相关术前检查费用纳入住院医保统一结算。专家指出,这一优化诊疗流程的“小改进”,是破解“看病难、住院难”的重要尝试。

    择期手术患者通常需在确诊后等待数日甚至数周才有住院床位,其间还需多次往返医院完成术前检查,这一环节的医疗费用也不少。此外,还有一些患者术前检查就得住院两天,多花钱不说,也影响床位周转效率。

    “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政策使术前检查这一原来由住院流程承载的医疗环节,提前至门诊阶段完成,并将其纳入住院费用统一结算。患者只需等待床位空出便可直接入院手术,从而提升医疗效率,优化就医体验。

    “这政策真是救急了!”

    “近2000元的检查费,自己只掏不到300元,这政策真是救急了!”10月16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中心3号窗口前,45岁的肝门胆管癌患者刘先生拿着“预住院”入院通知单,反复确认着报销比例。

    此前,医生建议他先做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术前检查,这让月薪4000元的刘先生犯了难。“以前门诊检查费得全额垫付,后续报销要等一个多月,手头实在紧。”他坦言,曾想过推迟检查,直到主治医生提醒可以办理“预住院”。

    在住院中心服务人员的引导下,刘先生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登记。“登记后至正式入院期间,所有术前检查费和相关药品耗材费,都能按住院比例报销。”服务人员指着通知单上的说明解释。刘先生当天完成的3项基础检查共花费1860元,按职工医保政策,门诊报销仅70%,而纳入住院结算后报销比例达85%,直接少花279元。

    更让外地患者暖心的是跨区域政策衔接。山东日照的王先生因胆管梗阻来京就医时,进行增强CT、核磁共振等检查费用合计2380元。“按老家新农合政策,门诊检查得全自付。”王先生的妻子回忆,得知“预住院”可按65%住院比例报销时,夫妻俩特意让医生算了笔账:自付金额从2380元降至830元,加上住院天数从10天缩至7天,又省了500元床位费。

    北京市医保局数据显示,新政策实施前,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检查平均垫付4200元,部分患者因资金压力推迟治疗。而试点医院统计显示,“预住院”患者平均自付费用下降40%以上,异地患者综合就医成本降低近30%。

    从“等床位”到 “即入院”

    “以前做白内障手术,光术前检查就得住院两天,现在当天入院当天手术!”76岁的王女士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候诊区,手里攥着刚打印的检查清单。她患有轻度高血压,按传统流程需提前住院监测指标,如今通过“预住院”一天内完成所有检查,第二天直接入院手术。

    这种效率提升源于流程重构。在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术前准备中心护士会全程跟踪“预住院”患者的检查结果,发现异常立即干预。

    “上周有位患者血糖超标,我们协调内分泌科调整用药,3天后就达到手术条件。”中心护士长介绍,这种闭环管理让术前等待时间缩短40%以上。

    床位周转率的改善更为直观。航天中心医院医保办主任廖威展示的数据显示,试点首月,该院择期手术床位使用率从82%升至91%,术前平均住院日从3.2天降至1.7天。

    “以前患者住院后才排队做核磁,现在门诊就能完成,床位周转快了近一倍。”廖威介绍,医院在门诊系统增设“预住院”登记功能,检查数据自动同步至住院模块,避免重复开单。

    友谊医院的试点经验更具代表性:该院通过“预住院”模式将术前等待时间从15天压缩到7 天,重复检查率下降27%,每年可释放5000张床位。

    “以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为例,患者术前检查在门诊完成,入院后次日即可手术,术后3天就能出院。”友谊医院外科主任算了笔账,开展试点后,床位年周转次数从18次提升至25次。

    试点一个月,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服务67名“预住院”患者,其中23人顺利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1.56天,较此前缩短1天。“我们计划年底前在胃肠肿瘤、骨科等科室全面推广。”医院行政总助聂广孟透露。

    “这个政策主要针对择期手术的患者,他们术前发生的一系列相关费用,虽然在门诊执行,但可以转到住院费用中,以住院的医保支付比例进行报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事科科长张燕说。

    张燕告诉记者,在人流量大的医院和科室,普遍存在着床位资源紧张、患者需排队等床的现象。排队等待时间与床位周转率相关,将住院后进行的术前检查前置到门诊,可以有效缩短术前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让更多患者及时排到床位,外地患者尤其获益。

    从 “试点中” 到 “普惠化”

    “‘预住院’不是简单的流程调整,而是医保支付机制的创新。”北京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自今年4月26日新政策实施以来,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等5家试点医院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

    据介绍,政策核心在于三点突破:一是覆盖范围广,既包括本市职工、居民参保人,也涵盖异地来京就医者;二是费用界定清,登记后发生的术前检查、相关药品耗材费均纳入住院结算,且不得收取床位费等无关费用;三是衔接机制活,未实际住院时费用自动按门诊政策结算。

    但患者仍需注意关键细节。在航天中心医院医保窗口,工作人员指着流程图提醒:“必须在同一家医院完成登记、检查和住院,否则费用无法合并结算。”此外,各医院试点病种不同,如北大人民医院涵盖白内障、骨关节肿瘤等上百种疾病,清华长庚医院则聚焦胆石症、直肠癌等40余种疾病,需提前与主治医生确认。

    据了解,医保部门建立了三重防控机制:通过信息化系统监控重复检查,组建专家团队核查病种指征,开通12393举报专线受理虚假计费投诉。“试点至今未发现违规案例。”市医保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对违规医院将直接取消试点资格。

    对于政策前景,业内充满期待。“若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推广,预计每年可减少医保基金无效支出超2亿元。”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院专家表示,该政策还将缓解“住院难”——北京年择期手术量超80万台,按术前住院日缩短1天计算,每年可释放近30万张床位资源。

    在清华长庚医院的走廊里,刚办完出院手续的刘先生捧着药盒感慨:“以前看病像闯三关:挂号难、垫资难、住院难,现在‘预住院’把这三道坎都平了。”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