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今天和高考生说说新医科
    发布时间:2024-06-11 09:03:13      来源:健康报       点击:

      今天,莘莘学子步入高考考场。通过考试这扇门后,高考生们将面临学什么专业、从事哪种职业的人生选择。当前,医学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借助大数据、3D打印、精密仪器、人工智能、5G网络等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支撑,为人类解决疾病问题、更好维护健康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新医科是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紧密结合点,置身新时代,立志从事医学工作的同学们,可以对新医科多一份关注,从中找寻托起人生理想腾飞的翅膀。
      围绕新医科谋篇布局,是顺应医学新发展、满足群众新需求的必然路径。人们对医学教育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口腔医学、基础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麻醉学、药学、病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上。这些专业不仅相互独立,也存在专业壁垒,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不够。由此,医务人员在解决疾病问题时,难免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思维,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难以妥善应对“多病共存”“身心同治”的局面。
      新时代需要医务人员有更宽广的视野,具备“破圈”“跨界”的能力,涉猎多学科知识,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知道去弥补哪方面的知识、找什么样的人合作,形成合力来推动解决临床问题。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
      这一教育理念迅速在卫生健康、教育领域产生共鸣,形成了探索“医学﹢X”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发展和相关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将为新医科建设、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那么,如何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满足群众新的健康需求、实现新的科技发展?
      有的医学院校推出“科研型教学”的新理念,大力推进医—工、医—信、医—生、医—化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力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有的医学院校关注到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不良倾向,通过构建医学人文思政教育新课堂、建设医学人文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探索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有的医学院校以追踪国际医学前沿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制约医学发展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
      对新医科在理念、实践上的种种探索表明,当前医学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形成新理论、新模式、新制度和新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合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循证医学、现代精准医学,打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数字影像等的融合路径,汇聚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再生医学、仿生医学等的视线焦点,进而完善医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逻辑。
      当前,各方广泛认为,新医科是一个广义的、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高等医学教育顺应新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改革方向,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待医学院校建设、专业建设、招生生源、教学师资、教学模式、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工作与之相互配套,尤其要防止“拼盘化专业”出现。
      去年,教育部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明确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设置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可见,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及医学技术的进步,未来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将越来越向综合化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此,有志于学医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